您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与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由“老院”“大院”向“强院”“名院”转型

2023-03-10 07:13来源:陈永煊 何晓敏阅读次数:1492

光阴流转,五十五年如一瞬。

闽江北岸,鼓山西麓,小巷深处,坐落着全国知名的质检机构——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55年前,它扎根于此,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而今早已枝繁叶茂,其足迹也从由小巷延伸出去,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55年前,它叫福建省中心检验所;9年前,它更名为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以下均简称福建省质检院)。

变的是名称,不变的始终是内在。这,也是福建省质检院一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灵魂和根本。那就是:

始终紧跟时代、立足时代、服务时代,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


初  创


行业的产生、发展、壮大和消亡从来都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质检机构也不例外。

应运而生。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亟待成立专门检验机构从事产品检验工作。福建省敢为人先,率先迈出设立质检机构的步子,这就是1964年9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的福建省质检院,这是我国最早组建的省级质检机构,也是福建省首家专门检验机构。老院一词名副其实。

对福建省质检院的职责使命,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的批文是这样写的:“负责全省重点产品的抽查监督和一般产品质量检验的监督、指导。”福建省质检院的成立是福建省政府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可以说,福建省质检院甫一成立,便天然与时代发展交汇,并把公益性、服务性镌刻在使命和宗旨上。

使命加身。

产品检验任务紧迫,筹建任务十万火急。李占标、李岗临危受命,带领8名五年制福州大学应届毕业生组成最初的筹建组,在一穷二白和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租借福州大学5号楼两间宿舍,开始了筹建一个专业检验所的艰辛历程。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建设全省首个检测机构、满足全省产品质量检验需求的崇高使命的鼓舞下,筹建组凭借一颗心、一双手,分成机械、电机、化验三个专业小组,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作。没有车,他们就用自行车和三轮车搬运仪器设备,自己动手搬运、拆箱、验收、调试;缺乏专业知识,他们珍惜每一个下厂的机会,向工人师傅学技术、学本领,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没有岗位津贴和奖金,他们就靠两条腿顶严寒冒酷暑在工厂间穿梭,自备粮票到工人食堂排队打饭,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条件艰苦,他们就把困难踩在脚下,苦中作乐,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就这样,边筹建、边学习、边下厂抽查检验,他们分秒必争,在全国率先完成成立省级质检机构的创举。他们没有想到,55年后,那两间旧宿舍会变成现在三个基地8万多㎡实验室的现代化检测大楼;那几台旧仪器会演变为8000多台具有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设备;那三个专业小组会拓展为拥有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具备60大类两千多种产品检验能力的综合服务体系;那10人的筹建组现已变成近600人的大家庭……

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开始。

见证了福建省质检院从筹建到发展、壮大历史的老员工李锦标回忆说:“那时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那种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中检所人以事实将其写入了历史书。”


发  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神州大地。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质检院再次将自身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激荡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大胆探索。

福建质检人骨子里都有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基因。

改革开放之初,在大部分单位和机构都在观望时,福建省质检院率先打破“铁饭碗”“大锅饭”思维,开始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担任改革重任的历任所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早改革主动,早改革早发展;晚改革被动,晚改革发展慢;不改革不行,不改革死路一条。

1980年之后,逐步完善分配制度,实行定额管理,克服平均主义;1994年,由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主动走向市场,开启了向现代化质检机构的转型步伐;1996年,改革人事制度,首次面向社会招收急需人才;1999年,实行聘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人员积极性……

如果说道理是口头的,情感是心里的,那么铁铮铮的事实无疑更让人信服。1997年报告份数首次破万;1998年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且委托业务量首次超过指令性任务量;到20世纪末,全所人均创收突破5万元,总收入列全国重点质检机构第四位。

尝到甜头的福建质检人更加坚定了改革信心,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

初心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为政府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既是成立初衷,也是使命担当,历任院领导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精准的定位,一任接着一任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立足监管,健全检测能力。根据政府监管和社会发展需要,将检测能力从化验、机械、电机三大类拓展到橡胶塑料、纤维纺织、电子电器、涂料、冶矿、玩具等方面,检测实力在全省保持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同时还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满足不同时期政府部门对质量监管的技术需要。

发挥优势,助力质量提升。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从单纯检验到提供技术帮扶,从培训到解决疑难杂症,从提升质量到提升品牌,“有质量问题,找中检所”的共识在省内企业中逐渐形成。至今,很多企业提说起老一辈省质检院人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的故事还赞不绝口。

服务社会,捍卫质量权益。最有代表性的是两起电视机的鉴定索赔案例:1980年,福建省质检院查出从荷兰菲利普公司进口的12寸黑白电视机存在质量问题,索赔20多万美元;1981年,再次查出从日本日立公司进口的12寸黑白电视机存在质量问题,索赔了300万美元。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人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与质量息息相关,也开始正视检验检测在构建美好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弄潮东南。

与时俱进是福建省质检院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1981年,福建省质检院派出副所长良翰赴美国专门学习质量管理技术,拉开构建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序幕。

1985年,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及检验工作实际,制定《检验报告编制》规则;1993年,按照ISO/IEC导则25的要求,制订并颁布实施了A版《质量手册》及其程序文件。同年,电气检验室、分马力电机检验室、塑料/鞋类检验室、玩具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CNCAL首批实验室认可。1997年7月,全所顺利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认可,领域涉及机械、电机、化工产品,认可标准337项。

这些都遥遥领先于当时全国大部分的质检机构,国内外同行参观、学习等络绎不绝,一时间,福建省质检院这个检测机构中的“老大哥”名噪一时,引领、带动全国质检机构同步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领跑全国,技术创新同样不落人后。1978年,科研项目《防止松香结晶》、《蔗渣酸预水解提高人纤浆质量和废水提取木糖醇消除污染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1991年,多功能消声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成果奖。1978年-2000年,共研发检测设备(系统)、新产品26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机电部以及省科技进步奖项16项。


变  革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质量一词日益走入公众视野、登上政府议事议程,成为21世纪初期最显著特征之一。福建省质检院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质检事业取得新辉煌。

改革赋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福建省质检院改革的基因从未中断。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福建省质检院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改革领域更广、程度更深,为质检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改革首先从人事和分配领域铺开,从内设部门负责人竞聘上岗到全员竞聘上岗,从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到编内编外同工同酬,从注重干部考核到全员逐级考核、动态考核……

“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人事和分配领域的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全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实施整体性创新战略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8年,以现任党委书记、院长陈永煊为代表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推出“跨越发展”战略,覆盖质检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坚决扫除阻碍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跨越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数字是最好的证明:短短5年间,全院业务收入从0.5亿多元跃升至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0%;认可标准由3610条增至5600条,认可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由0.6亿元增至2亿元,增幅233%;博士数量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8人,新增教授级高工10人,专家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福建省质检院跻身全国质检机构的“亿元俱乐部”,体量优势彰显。

2013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院领导班子又一次立于时代潮头,创新性实施了“两个转变”(由成本效益向品牌效益转变、由规模化向价值化转变)的发展战略,推动质检院由“体量优势”迈向“质量优势”,福建质检品牌在政府部门、质检行业、企业中广受认可,汪洋副总理、王晨副委员长、陈晓光政协副主席等国家领导调研福建时,均对福建省质检院检测技术支撑与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利剑出击。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述21世纪的前20年,质量、食品安全等会在很多人的备选之列。“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高频词就像一杆秤,一端挑起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一端审视着监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政府质量监管技术支撑的质检机构,福建省质检院在历次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与重大保障任务中,挺身而出,高悬利剑,守护质量安全——

国内第1家在蛋制品中检出苏丹红,国内第1家检出塑化剂、黄曲霉毒素M1,国内第1批检出三聚氰胺,全国最早开展“地沟油”研究与检测的实验室之一,全国率先开展乳制品中“皮革水解蛋白”、面条中“聚丙烯酰胺”、面粉改良剂中“溴酸钾”的检测等等,福建省质检院发挥技术优势,守护“餐桌上的安全”。

福建省唯一有资质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食品检测的实验室,因在供奥食品检测中的突出作用,得到时任常务副省长张昌平的批示表扬;圆满完成首届青运会、厦门金砖会晤等重大事件的食品检测保障工作,因成绩突出,被福州市政府、青运会执委会授予“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福州市筹办工作特别贡献奖”,福建省质检院重任在肩,支撑有力。

承担我省援建2008年“汶川地震”安置房驻厂监检任务,5名骨干近两个月时间,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分赴17个企业完成2万套安置房监检任务,及时发现并排除质量隐患150多个;成为国际电工产品测试互认实验室(IECEE-CB实验室),构建的“一次检测、全球通行”的检测认证体系打破贸易壁垒,强力支撑我省企业“走出去”;技术支撑政府部门打击问题电缆、地条钢、毒豆芽等专项整治,助力台风、洪涝等极端天气电力抢修检测,技术鉴定助力热水器等电亡事故还原真相等等,福建省质检院以人为本,守护品质生活。

老院蝶变。

2017年,拥有50多年历史的本部大院景观改造工程完工,这个人们挂在嘴边的老院如今焕然一新。赭色的墙体,绕墙的藤蔓,现代化的实验室,如今的质检大院将厚重古朴与现代灵动融为一体,宛若化蝶重生。

老院蝶变,不仅仅是外在,而是更深层次的变革:

人才队伍呈现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特点,形成由19名正高、13名博士领衔的覆盖全面、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专家团队;中层干部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中级(硕士)及以上占96.8%,平均年龄不到40岁;本科学历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全体人员的80%以上; 

技术支撑彰显作为,在国家及省市市场监管部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和地位;为我省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高品质技术服务平台,“三维一化”服务模式被省政府发文在全省推广; 

“检研”融合驱动创新发展,院内科研氛围浓、成果丰、转化率高,科技进步对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事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同行前列;30余科研成果获得省直级及以上奖励;

质检品牌享誉全国,在国家中心建设、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可供全省乃至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借鉴的管理模式,管理输出日益增多;153人次当选全国各级标委会、专家库等高层次平台成员,参与规则制定,传递福建质检声音;

质检文化蓬勃发展,出版《院志(1964-2015)》《记忆与传承》,连续三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五一劳动奖状等30余项省级荣誉,质检文化作为推动质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彰显强大生命力。


开  新


站在建院5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在一代代接续奋斗的福建质检人身上,始终贯穿着一个相同的理念。

建院初期,面对简陋的办公条件,他们下厂房走企业,学技术练本领,为建设一个检测机构而默默奋斗着;

改革开放后,他们敢为人先,大胆闯大胆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院之路;

突发事件前,他们挺身而出,解难题克难关,为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竖起坚实的盾牌;

检验工作中,他们立检为公,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靠技术护航我省产业创新发展……

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的人,相同的是对质检使命的执着。创无限检测服务,做质量综合解决提供者——同样的使命让福建省质检院的昨天和今天、过去和未来相遇。站在建院55年的历史节点上,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福建质检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该如何践行初心使命,又期待着在与时代的共鸣中奏出什么样的乐章? 

新时代需要新形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趋势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迅速扭转观念,全方位满足政府、企业、社会质量需要,做质量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持续打造最可信赖的检测机构。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发挥技术优势,在打破贸易壁垒、应对突发事件、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守护品质生活等方面凸显更大作为,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展现质检担当。

新时代需要新气象。传承优秀质检文化,延续改革基因,始终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共同谱写新时质检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闽江北岸,鼓山西麓,福建省质检院人正以实际行动作答。


(本文写于2019年)

标签:

行业相关链接